与孔子对话作文500字
与孔子对话
和孔子对话和孔子对话每次翻开这薄薄的《论语》,感觉上是那么的厚重,阅读下去,似乎在与孔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感觉他的仁爱和他的道德。“孔先生,您的学识为什么那么渊博呢?”我的心中有了疑问。孔子曰:“知识是靠积累的,不仅要博学多练,温故知新,而且还要经常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我常教学生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们学了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有:“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所以我好奇地问:“孔先生,太阳究竟是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孔子曰:“知识是无穷尽的,当时我确实有所不知,所以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是没有片面地看问题,现在对两小儿问题我可以这样回答:早上和中午太阳离我们几乎一样远。早上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有一些山、树、房屋作为衬托,在这些较小的物体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一些!早上太阳光斜射地面,光线分散,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早上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所以我们感受到早上太阳光是微弱的。至于中午太阳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这时太阳升得最高,阳光照射角度在一日中是最大的,射到地面的阳光集中,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就多,而且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我们在中午感受到太阳光强,这就更使人感受到中午比早晨热多了。”孔子一番精彩的解释令我茅塞顿开。接着孔子逐一回答我的一系列问题,教育我对待学习要老老实实,谦虚好学,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以求之也”;对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给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真是令我收益非浅啊!
《与孔子对话》作文800字
捧起《论语》,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你——被后人称为儒家的始祖、万世先师的孔夫子。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虽然据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一捧起《论语》,他那慈祥而严肃的面孔,花白的鬓发,缕着长长的胡须沉思的神态就浮现在我眼前。
他少年时代贫贱而好学的精神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他孜孜不倦地引导人们走进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他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境界高入云端,明如皓月,净如白雪。
当我初读此书时,由于尚未成人,生活阅历和知识浅薄,对《论语》的一些内涵似懂非懂,但我仍对《论语》爱不释手,在夜晚,在月光下,在书桌前,我常常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书中的精彩语录,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著作中的精髓。
后来,当老师为我们介绍孔子时,我不禁大吃一惊,在我心里一直以为被称为是圣人的孔子,是一个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长须老先生,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位长相丑陋、身材矮小的老人。
就是这么一个老人,他的思想让世人感慨:“孔子的教诲属于全人类。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
时间有时往往会掩盖住真相,就像后人美化孔子一样。在后人的赞叹声中,我们很难想象到孔子当年的落魄。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在母亲拉扯下长大,十六七岁时没有了母亲。但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只做过三年左右的官,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后来,孔子带着爱徒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理想,但最终壮志难酬。到老年只好隐居家乡,埋头讲学和著述。我仿佛看到了孔子经历着生活的贫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后仍坚持宣扬“仁爱”,成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情景。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个寒暑后回到鲁国时,已年近七旬,他的晚境是凄凉的,老年丧子再加上最器重的弟子的去世,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放松对古文献的整理和继续撰写《春秋》。
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坚强的意志!他的儒学思想影响巨大,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惊人的意志使孔子最终成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人文学者,中庸的思想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
部分诺贝尔奖获奖者曾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中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世人对于孔子思想的重视。
可是放眼看去,在茫茫人海中,如今还有几多人在诵读《论语》声中,遥想孔子的仁政呢?在到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红尘中,还有几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操呢?
两千多年过去了,还是那轮明月高悬,还是那波浪花翻滚,还是那盏灯火闪烁,但有多少人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徜徉在那千年的中庸之道上,又有谁与我其同行?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
1,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2、,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