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阶级代表人物和思想有哪些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人文精神
其核心思想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2、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
(1)背景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经济繁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3)研究领域及主张
研究领域: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主张: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进步性: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局限性:过分强调了个人主观感觉,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②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4)意义
①其思想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③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方法中得到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3、苏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1)思想主张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②“认识你自己”,其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注重伦理道德。
③“知识即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是关于善的知识。
④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的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并提出“教育对美德的重要性”。
(2)意义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开创了哲学的新方向,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柏拉图《理想国》(苏格拉底的学生)
(1)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建立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
②“理念论”:认为人本身和周围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世间万物之外存在着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2)意义
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前382-前322年)
主张:
①强调理性,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
②贡献: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探究: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二、文艺复兴(14-16世纪)(揭露教会的腐朽和罪恶,并为放弃宗教信仰)
1、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1)经济基础:14世纪意大利经济繁荣,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需要创造一种新文化,冲破天主教的思想束缚。
(3)思想渊源: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产,为新文化的出现提供了依托。
(4)社会基础:意大利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没有文化专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成为学者、艺术家汇集的地方。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探究:、成就.意义
三、宗教改革(16世纪)(披着宗教外衣,反对教会的宗教特权,未抛弃宗教神学思想。)
1、背景
(1)思想:文艺复兴的影响,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和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根本)
(3)政治: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
(4)导火索:1517年,教皇出售赎罪券。
2、性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3、运动
(1)序幕: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2)主张:
核心:“因信称义”,信仰即得救。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
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简化宗教仪式。
(3)成果及扩展
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4、影响
(1)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世俗权力的回归,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力量。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彻底与天主教会决裂,打倒天主教会的权威,否定教权。)
1、背景
(1)思想: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2)经济: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政治: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了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
2、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主张
(1)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
(2)核心:理性主义。强调凡是要以人的思维既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是什么?
古代希腊、罗马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近代世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启蒙运动(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相关考点
1.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选修4第二单元西方先哲: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2. 洛克、卢梭(选修2第一单元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3. 近代世界: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4. 古代中国:明末清初的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 5. 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
基本观点
1.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中心是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先后有两个主题: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目的是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以人的权力对抗神的权力。理性主义的目标是要把人从世俗权力的压迫和自身的蒙昧状态下解放出来,以人的权力对抗王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知识对抗蒙昧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近代西方文化价值观。 2.
思想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纵向分析人文思想的起源、兴起和发展)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产物;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横向分析人文思想的起源、兴起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关系) 4. 思想的进步上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发展由促进思想的发展。
重点梳理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复习要点]背景 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主张 人文精神的内涵
【突破】在公元前5世纪叶以后的希腊奴隶制时代产生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萌芽,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智者学派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等。
结合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社会特征,分析人文主义精神萌芽的背景。
【分析】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1)随着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奴隶制经济走上繁荣;(2)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城邦民主制的发达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显得日益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社会变化和人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学派”及苏格拉底等思想家。
【突破】“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
“知识就是感觉”。——智者学派
“道德就是知识”、“知识就是道德”。——苏格拉底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的看法有何异同?
【分析】同: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
不同点:(1)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这一学说本质很容易产生将人的主观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2)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所以他认为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
【典例】《备考指南》P227第25题(苏格拉底)、《全案》P232命题视角1、P234第11题、
【突破】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复习要点] 14~16世纪的欧洲 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分析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人文主义
【突破】材料一:“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着发展生产需要文化科学知识,而新文化的发展必须突破教会的桎梏。在社会上兴起了复兴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物,重新研究已被湮没了千年之久的古典文化的运动。它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封建制度的斗争。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
——朱寰《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人文主义者皮柯(1463-1494)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三: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四:诗人但丁(1265-1321)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根据以上材料,从背景、内容上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分析】(1)背景: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必要前提。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阶级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与当时的教会精神统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2)
内容:肯定人,注重人性。认为人可以发展自身并走向完善;人应当树立自信以迎接幸福和不幸;否定封建的门第观念。
(3) 评价:①积极性:从注重基督教的神到注重世俗社会的人,反映了一种人格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②局限性:在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往往带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的倾向,具有贪婪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