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区别吗?有哪些呢?
找了一个,供参考 时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给予了足够地批判,而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不上档次”也极尽嗤之以鼻。尽管前不久全国30省市的多位作协主席、副主席,首次俯下身子,在某网站发表其“参赛作品”并接受网友评比,但无论从写作方式还是具体来看,只是换汤不换药,注定不会具有太深刻的意义。事实上,一些长期处于体制内的作家乃至领导置身网络后,对于网友激烈的批评或者不屑一顾,或者针锋相对。 自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以来,网络作家可谓灿若星辰。2002年,网络作者宁肯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和传统文学作家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并列第一,获得了传统文学奖项中的“第二届老舍文学奖”,这是传统文学给予网络文学的最高褒奖。网络就像是一台大机器,曾在短时间内缔造出众多作家神话。然而,更为普遍的现象是,网络作家多只是昙花一现,作品也屈指可数。 网络文学虽然颇受公众欢迎,但难改快餐文化本质。而快餐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作品很难经得起时间的沉淀。不容否认,传统文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不断突破,不断朝着更“俗”的方向发展。但是,传统文学的俗化是不会以世俗为目标的,即便有许多突破,但更会保持足够的冷静和思考,尤其对文化精髓顶礼膜拜,相比于网络文学的脍炙人口,传统文学更有嚼头。说心里话,我并不认为网络文学的受众就一定比传统文学多。网络文学的快餐化,决定其不可能“源远流长”,传统文学即便在某一时段难以引发公众的热捧,但是在深沉的历史长河中,谁又能肯定其读者就一定会少呢? 打个简单的比方。十多年前的王小波虽然也曾受到一些圈内人士的注意,但王小波去逝十年后,他的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显然是十年前远远无法企及的,这背后既有文化传播发展的客观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王小波以其深邃的眼光,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为真切。试问,有多少网络文学在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后,还能为读者津津乐道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否认网络文学的意义。网络文学是世界变平的必然产物,充斥着年轻人的反叛与活泼,迎合了通俗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需要,理当成为文学至少浅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虽不一定追求太强的文学价值,但许多极具生活价值,有时还会像是一些人情感的“发泄屋”,而这在传统文学中是难以见到的。断然抹杀网络文学的价值,其实就是无视广大公众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文学虽然很有市场,但毕竟只是一种没有准入门槛的浅文学,放开创作思维的同时,往往也忽视了从传统文学中吸取精华。所以说来,网络文学如果要想有更大成就,理当经得起传统文学极为苛刻的评价。严厉的文学批评,才是网络文学走向理智和健康的最大动力。 目前网络文学之所以与传统文学相互抵触,根本的原因除了是对文学“俗”“雅”的争论外,更夹杂着对圈养文学体制的强烈质疑。由于公众对当下文学圈养体制的质疑,导致这种机制上的异见,不知不觉中传染到了文学争论的层面。 个人以为,文学的发展既然是一个包容的过程,那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二者水火不容绝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过多地强调网络文学的俗,或者过多地偏爱传统文学的雅,这都只是僵硬的文学观,不可能利于文学向前发展。不管如何衡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二者关系,首先必须真正放到文学发展规律的角度加以考量。简而言之,传统文学理当吸取网络文学受公众欢迎的经验,使传统文学更受公众欢迎,而网络文学也有必要充分借鉴传统文学那深邃的洞察力,而不能因为一时热度,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只有二者抱以最虔诚的态度,文学的发展才能充分吸取优长,破浪前行。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何区别
网络文学是快餐文学,是人们喜欢读什么写手就写什么,因此大多千篇一律。网络文学一般分男频(写手是男性)、女频(写手是女性)、纪实文学。流行穿越文的时候,无论男生女生写的都是穿越小说,只是男生写的多是修仙、魔、神,扮猪吃老虎,升级练功的,有不少都是有美女环绕的后-宫型;女生写的可以用后-宫型来说,多是美男环绕,不管是真后-宫文,还是假后-宫文(不在皇帝后-宫),都摆脱不了一个字:斗。宫斗、家斗,即使写点武侠、修仙都是和斗分不开的。而且很多剧情很狗血。即使不是穿越文,也只是主人公不是穿越的,但内容和穿越文没什么区别。
网络纪实文学与传统文学是有些相像的,但也不同。传统文学可以说是正统文学,是作家写什么,读者看什么;作家可以反映现实写现实主义小说,也可以在现实上提练写魔幻,比如莫名的魔幻现实现主义;也有根据一些精神、文化想象的经典作品,如但丁的《神曲》,《浮士德》等,传统文学大多都是经典作品。网络纪实文学大多是反映现实的,但经典作品少;像反映官场的小说,反映军旅的小说,作者未必就在官场未必就曾当过兵,现实生活体验一般是缺少的,大多是“闭门造车”,更多的是反映社会现象,一般靠情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