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要加强人文素质修养?
在提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先来解释一下“人文主义”这个词汇。""人文主义" 一词的来源还可以上溯到拉丁文 humanitas (意指 "教育" 或 "学问" )。在文艺复兴时期, humanitas 意指一种理想,它代表人类美德的全面发展。这个词不仅包含着仁慈、宽容、审慎、毅力等个人应具有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还意指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即人们应当投身于社会生活当中,正如美国人文主义者宣称的——“人文主义”是一种生活、思考与行为的方式,他允许每个人都实现自己最热切的愿望,并成功地获取幸福,使生命完美。人文主义者对他们自己的道德和生命承担责任,也对他们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承担责任,人类价值和同情心,以及对宽容和合作的需求。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人文素养的高低,既是其文明程度和生存状态的重要标志,也必然是其发展支撑的底蕴。而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要关注青年学生,因为他们此时的人文启蒙,此时确立的终极关怀,只要是真正的纯粹和彻底,就可以树立人性和理性的素养!
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经说:“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而蔡元培先生则进一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教育是帮助被教育人的,经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这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讲:从心理角度看,人格可以分“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再加上学校的课程太多,学生压力很大,学校生活不利于人格修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造成只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敢力排众议、自作主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每多随波逐浪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悲”,也就难免了。另外,梅校长还反复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古训!在他的《工业化前途与人才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大学教育毕竟与其他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它的最大目的是原在培养通才……它的最大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
冯友兰先生也提出: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以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对社会有所了解,对是非有所判断,对有价值的东西有所欣赏,他才不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至于人云亦云——另外,冯先生也对“人”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做了通俗易懂的解答: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以及现在的所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冯先生还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君子不器”为规则,因为人类不仅仅是面临吃饭、穿衣等“有用”的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需要——因为许多知识和学问对于人生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有些甚至永远也看不出来!
爱因斯坦在为《纽约时报》撰文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盛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一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由此见,大学的真正教育功能是对“人”的教育——教育应当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重要“。
大学生要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构建多位一体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更新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重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前提是高校自身要对此高度重视,在人文素养教育这一工作上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只有把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到专业教育的高度,推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才有收到实效的可能。优化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要在专业教育体系中注重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加强文理渗透,与专业联系的人文课程必须占适当的比例,并在机制上予以保障,实现人财物的科学投入;要转变课程开设方式,使课堂从“工具性作用”向“导向性功能”过渡,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地体验式参与;
要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的人文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身处其中,促使文化知识不断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
建设格调高雅的大学环境文化。高校应在强化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建设,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