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以“如何学习”为话题的1000字左右的作文?
句子比单词重要
中国人学英语,最常用的方法是背单词,甚至有人以能背出一本词典为荣,但是词典上的解释是死的,语言的运用却是活的,机械的理解会造成很大的误解。词典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语境。可以说,单词没有多少实际运用的价值,机械记忆的单词量再大,也不会真正提高你的外语水平。要养成背诵句子的好习惯,因为句子中既包含了发音规则,又有语法内容,还能表明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
不要学“古董英语”。任何语言都是活的,每天都会发展,学习陈旧的语言毫无新鲜感,而且基本无处可用。不鲜活、不入时、不风趣幽默的语言不是我们要学的语言,多读外文报纸、多看原版影视作品才会有助于补充新词汇。
很多人以为,把单词拆成一个个字母背熟就可以正确地拼写出来,其实,科学的方法是把读音、拼写和用法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眼口手脑并用,并把它应用到句子里面去理解。
听不懂也要听
练习听力时,许多人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了听的乐趣,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你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听不懂,但你的耳膜已经开始尝试着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你的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飞跃。
所以切记:听不懂时,你也在进步。
练习听力,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打开录音机播放外语磁带,使自己处于外语的语言环境中,也许你没听清楚说些什么,这不要紧,你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去有意听,只要你的周围有外语环境的发音,你的听力就会提高。
敢于开口
学英语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来和他人交流,但开口难也是中国人学英语的一大特点。问题出在以下几点:
一是有些人把是否看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太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其实,练习口语的教材,内容肯定不会难,否则没法操练。看懂不等于会说,把这些你已经学会的东西流利地表达出来,才是口语教材最主要的目标。
二是千万不要用汉字来记英语发音。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发音不过关,始终不会真正掌握一门外语,而且最大的害处是不利于培养对外语的兴趣,影响下一步学习。现在有人把用汉语发音标注英语,比如把“goodbye”记作“古得拜”,甚至把这种做法作为成果出版,这样做肯定后患无穷。
不敢开口的第三点是怕语法有错。没有具体问题,一般不要去读语法书。超前学习语法,会使你如坠云里雾里,丧失学习外语的乐趣和信心。
而且,语法好比游泳理论,对于没有下过水的人来说,游泳理论是用处不大的。同样,对于语言实践不够丰富的初学者,直接学习语法的用处不是很大。所以,一定要结合语言实践来理解语法,语法是学会语言后的一种理论思考。学语言不存在对错,只要能说出来,意思让人家明白就可以了,不用费尽心机考虑用什么句型,只要能选准一个单词就行。
学口语最好的办法,不是做习题,不是背诵,也不是看语法书,而是反复高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语感,只有具备了语感,才能在做习题时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写出正确答案。而且,当你熟练朗读几十篇课文后,很多常用句子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所谓的“用外语思维阶段”就会悄然而至。
“盯住”一套教材
现在市场上学英语的材料铺天盖地,这给了大家更多的选择余地,但处理不好也会带来不良后果———今天用这个教材、明天换另一种,学习便失去了系统性。正确的做法是选中一套教材,以它为主,其余材料都作为补充。
还有,目前市面上不少考试材料都以“真题”为卖点,不少考生把希望寄托于做“真题”上,以为这样就能通过考试。其实,很多正规的考试取材十分广泛,经过了严格的难度论证,使用过的材料绝不可能二度使用。
面对这样的考试,仅仅以做题备战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做题只能起到帮助考生了解题型的作用……对考生来说,语言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
不要频繁更换学校不要盲目崇拜外语学院,这些学院确实有很长的历史和经验丰富的老师,但是有时也有局限性,教材陈旧、观念陈旧、方法陈旧是他们的通病和致命缺点。
学习英语没有“速成”之说。学好英语也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
比如记英语单词,低着头拼命默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可是它们不能替你听和说。这就是好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好学校通过学习方法的训练,能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提高,但这还是需要学员的付出和努力的。不要期望高学费能回报显著的学习效果,付出比较高的学费并不意味着不要学习。
更不要在急用英语的情形下,病急乱投医,不管学校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先上着再说,等觉得不合适了再换。这对于孩子尤其不好———英语学习进行不下去,就停止或换班,不但会让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磨没了,而且,由于师资水平不一,孩子学到的是“夹生英语”,以后想要纠正过来都比较困难。所以,家长们选择好、决定好可信任的教学思想、方法和师资之后,不要轻易换来换去,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外语学习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寻找一个学习伙伴
学习英语还要有较大的动力。每次你坐下来学习,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语言中心,都需要短期动力集中精力读和听。但更需要长期动力,保证每天经常做这样的事情———这是最难的。所以许多人开始学习英语,过一段时间很快就放弃了———我们学习英语不是一个持续的提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突然提高以及间隔着似乎没有变化的阶段,这就是所谓“高原效应”。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都可能注意不到英语的巨大提高,在这些时候,学习者最容易失去长期的动力并放弃学习。
避免“高原效应”的好办法是,尽量不要完全一个人学习。如果你不能到语言中心学习,至少你应尝试找一个“学习伙伴”,这样,你们能够互相鼓励和支持。当然,如果能到一个好的语言中心学习就更不错了。
以恒心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
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做的好坏,无论难与易,都要认准一个字,恒。没有恒心,难成大事。
世界上不是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学者吗?马克思的才能是惊人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持久精神和坚韧性格。他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鲁迅的文学修养是出众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刻苦的精神,有恒心。他曾经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是因他有持之以恒、不畏劳苦的精神。正如他说的那样:“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使它醒了以后更加兴奋。”
然而有些人,他们不懂得“学贵有恒”的道理。他们认为天天学习太单调乏味。还有些人,他们的理想十分远大,但由于没有恒心而未能实现。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贺拉斯》中生动地刻画了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理想,说了不少豪言壮语,甚至在梦中也在追求丰功伟绩,可一旦动手实行,就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学习上则是一曝十寒,最后落得年华虚度、一事无成的下场,成为人们的笑柄。事实证明,只有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荀子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它就像两军阵前的交锋,不坚持到最后一刻,就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科学知识就像是光辉灿烂、琳琅满目的大宝库,它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吸收其养料。无数事实证明:做学问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刻苦有恒的学习,才能吸取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上、艺术上取得成就。不难理解,如果达?芬奇不从画蛋入手,苦练基本功,日复一日,久而不怠,他会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吗?
以前我对“学贵有恒”并没有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曾经当过败兵,做过俘虏。就拿学习外语来说吧,我想学外语,学好了它,将来就能成为沟通中外关系的使者。初学时,我的心就像是凌空高飞的大雁,但一落实到行动上,就总是忽冷忽热,结果一无所得。失败教训了我,我开始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学习,不向困难低头。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我的外语成绩不断上升,我也对“学贵有恒”的道理体会得更加深刻。我深深地认识到:成功的航船只能航行于汗水的海洋,成功者的最大奥秘在于持之以恒。
恒字的利益真的很大。我也有过很强的恒心,比如现在这份工作,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挨了师傅好多骂,那时候很多次都想过放弃这份工作,可是还是告诉自己加油,努力,我就一直靠着恒心坚持下去,现在虽说技术不怎么样,不过还是懂了很多,单色作品已经可以从我的手中诞生了,这是我的成功。让我受益无穷。由此可见,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是可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