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有什么启迪和作用
1、培养兼具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社会人格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两大特征就是“爱国”与“气节”。而这种人格思想的传达在传统文化中早已提及,孔子曾提出“言忠信”和“天下为公”的政治命题,这种人格中的“忠”表现为臣对君以及一般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
。在封建时代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在今天,这种“忠”可以理解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鲜明地表现为对社会的贡献精神。纵观历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取丹心照汗青”、“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都渗透着浓厚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2、形成以义取利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人格
义,指道义,它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是说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并合乎整个社会的利益主流;利,指利益,儒家特指物质的或私人的利益。儒家的义利观集中表现为:义先于利,义以为上,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取利和以义制利的思想。
有选择地吸收儒家关于以义取利的思想,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义利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让大学生在义与利之间,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做出科学平衡。
3、锻造自强不息的刚健人格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有德的君子应该像日月经天那样刚健有为,勇往直前。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多数,由于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安于现状,心理和现实承受能力弱,意志力缺乏等个性特点;而当今社会又处于转型期,升学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普遍不理想。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很多人选择了消极悲观、逃避现实的不理智行为,这种现象延伸下去将威胁到整个民族的意志。
在这个时候,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入世精神与自强不息的刚健人格正为大学生迷茫人格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供发挥的有效建设平台。用这种刚健人格去教育大学生在身处顺境时不骄傲自满,客观看待自己取得的成绩及自身所处的顺境,继续利用有利的条件发展壮大自我;在面对逆境时,不要抱怨悲观,用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解决现实中的磨难与挫折。
4、倡导仁爱与忠
当今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一些负面的与社会主流不协调的现象,如自利思想与人际关系冷漠。此时,德治观的人格样式显得极为重要,“忠恕”之道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也为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甚至人际危机提供了现实的理念意见:待人接物谦虚谨慎;
遇到问题首先“求诸己”;意见对立则“和而不同”,善于容纳各种不同见解;从善如流,合群但不偏私;换位思考,降解矛盾。当代大学生十分需要汲取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人格精神,摒弃冷漠,积极入世,构建自身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5、刻苦勤奋的求知精神
历史上众多的儒家学子都遵循着这样一种求学精神,“囊莹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等都是典型的求学经典。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的多寡,而是勤奋与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当代大学生有意识并有目的地掌握这种稳重、踏实和奋发而为的精神对于提高和挖掘创新潜力具有相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