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是什么意思?
人文情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人文: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情怀: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与所发生的情绪相对应。释义为心情。情趣;兴致。犹胸怀。
扩展资料:
近义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
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人文情怀是什么意思?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内质。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和心灵等诸关系的调节而生发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生存文化等。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它既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
儒学自孔子传承至今,漫漫2000年,肩抗着民族文化的大旗,盛而不衰。儒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但其中的人文精神也许是更应值得人们思考的。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位卑身贱,胸怀大志而又屡不得志,因而他的学说渗透着一种对人的强烈关怀,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匡世扶时的情怀。孔子的学说贯穿了一条明晰的主线,那就是“仁”。何谓“仁”?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或曰“克己复礼为仁”,或曰“仁者先难而后获”,或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还有“仁者爱人”等,但是不论“仁”字作何解释,它都包含了一个基本意思:仁者爱人。孔子的“仁”不只是说给平头百姓听的,更是对天子王侯说的。
春秋争霸,生灵涂炭,孔子有仁者之心,于是呼吁统治者施仁政于民,要求他们爱惜民力,珍惜民财。其衣钵传人孟子更始提出了“仁政”的思想,把孔子的“仁”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孟子的仁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外他反对战争,反对因为争城略地而涂炭生灵;对内,他除了继承孔子的“先教后诛”,薄赋敛使民以时外,还提出了制民以产的主张。
儒家的“仁”不是狭隘的,不是自私的,它要求施政者为政以仁,从而把仁大而化之,推及全世,惠普众生。“仁”是善者之仁,是宇宙中的大智慧。仁中所蕴涵含的是仁者爱人的至高人文境界,它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的尊严,虽于春秋乱世不得实行,但却在后代被发扬光大。自汉代以降,各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无不蕴涵了“仁”的大智慧。
孔子提出的“复礼”也是对秩序,最终归结为对人的关怀。社会运行不可一日无序。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西周分封制所确立的统治秩序荡然无存。兵荒马乱,民不安宁,孔子面对现实,急欲寻求一良方来治疗这一顽症,最终他选择了礼,主张通过复礼来达到社会的安宁。有人这样评价孔子,说他是复古派,不思进取,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诚然滔滔历史之长河不可阻挡,诚然作为历史之演进规律的动荡欲纷争不可避免,可是就算是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漠视人的生命吗?不能,弱者我们要照样去关注他,佛不会因为一只蚂蚁是一只小动物,就认为它的命微不足道,这是“善”,这是“人道”。同样孔子是至善之师,他的内心燃烧的是对和平的渴望,是对每一个人生命的珍惜。
我们不能说孔子认识不到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不能说他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孔子心底的善要求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暴力并不是历史演进的最佳方式。复礼是孔子的文化回归;复礼不等于复古,不是守旧,而是对社会秩序,对人的生存秩序的追求,包含了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肯定。在一种新秩序尚未确立之前,文化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复礼是有意义的。在文革中,四人帮.抓住了孔子的克己复礼,认定孔子是在复古,因而提出了打到孔子的错误口号。
儒学是入世之学,对现实对人生充满了极大的关注。儒学的入世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命运和民众生命的关怀。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应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忧国忧民的悲情。“君子道而不忧贫”,这种入世的积极品格,使忧世悯民的精神得以提升。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旺,国家存亡,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有关。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也,忧民之忧也,民亦忧其忧也”,《周易》是忧患之作,孔子韦编三绝,为之作《传》,就是要使人懂得危则戒惧才能平安无危。
总之儒学的入世精神是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是面临困境不屈服不畏难的积极参与,是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人文精神。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思想观和价值观。在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命题是由全球化带来的。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普世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尚缺乏被正确理解的基础,全球化作为一种现代人文价值观,不仅仅意味着建立世界化共同市场的经济观念,建立以联合国为首的世界政府的政治观念,更主要的它还意味着把人置于政治之上和国别之上的世界主义人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