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7 01:10:56 人气:1

    A+
热门评论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初一期中考试历史和地理的重点?

历史: 元谋人 公元前170万年 云南元谋 目前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人类 北京人 公元前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群居生活 会使用自然火、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 公元前180000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山洞内 打磨石器 有爱美观念 人工取火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使用弓箭。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材料阅读——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要意义:使人类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炎黄联合战蚩尤——炎帝和黄帝之战(阪泉之战)——炎黄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传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和纣的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分封制的内容: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西周社会的三个等级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人民的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暴力镇压)。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战国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农具广泛应用与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牛耕的到推广。(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千藕其耘”的耕作方式被打破,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 原因:1.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的现实压 力。 2.秦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3.秦孝公的支持 4.商鞅的坚持不懈 ★ 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作用:富国) 3奖励军功(作用:强兵) ★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成败的评价: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或铭文)——隶书——楷书。 ★甲骨文的价值:1.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2.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青铜:铜、锡、铅的合金。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发现于殷墟(河南安阳),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伟大的思想家:核心思想:仁、礼。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伟大的教育家:创办私学;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学习方法:独立思考;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墨家:“兼爱”“非攻”“节用”。 法家:“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教材53页诸子百家简表)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根本原因) 2、社会急剧变化,大动荡大变革。 3、各国诸侯争夺霸权,招揽人才的需要。 4、私学兴盛各派文人游说讲学,相互抨击,推动思想发展。 ★作用: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 ★三大工程:“分水鱼嘴”(是江水分为内江与外江)“飞沙堰”(防洪、排沙)“宝瓶口”(控制引水量)。 ★作用(为什么都江堰能够于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编钟: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编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西汉开始。 ★秦统一背景(条件):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