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5 16:00:34 人气:1

    A+
热门评论

你认为建构性学习应具有哪些特征的答案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在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对各种事实性信息机概念,原理的记忆保持和简单应用,它要求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认知活动是高水平思维。问题是不确定的,复杂的,情境化的,解决问题和评级问题的方式也是多元的。这一学习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想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和反思。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传统的观念往往把学习看作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往往忽视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情境,或是至多把它看成是一种背景,而不是一个实际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竞争就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障碍。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了学习共同体,强调合作,协作性的学习过程,他们彼此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形成互助的人际关系和一定规范和文化。这一学习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首先要实现智慧的分布与共享,通过小组协助的方式对任务进行分解,探讨专题,交流与分享经验,达到共同建构知识的目的。其次是认知整合与思想改进:通过协作互动,多元化的思想在学习共同体中交流,争论,实现观念综合和思想改进,激发学生的批评性意识,发展多视角的理解,形成普遍的共识。最后,思维外显化和精致化:明确自己的 思路与观点并表达出来,并提供足够的证据,进行自我解释。促进学生的反思监控,提高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质量。 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相对于传统的学习观,概括化的知识不再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它以灵活的方式应用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建构知识,以此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这一学习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它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被人所理解。因此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就如同师徒制,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阅读全文

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观点

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很多研究者都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建构的理论,但其实在具体观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陈琦,张建伟,I998)。但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识。下面简要概括建构主义者们的理论共识。 1.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按照客观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科学概念是与各种事物相对应的,科学命题、定理等是经过科学验证了对事物的惟一正确的、真实的解释。而且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便掌握了个世界的运转法则,便具有了支配世界的力量。另外,语言可以赋予知识以客形式,通过语言便可以实现知识在人们之间的传递。行为主义遵循客观主义观知识观,主张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考查外部事件;鼓吹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学习和教学理论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链。教学就是传递客观知识,学习者必须得到与书本或教学者同样的学习结果,无须考虑在这种传递中学生的理解和心理过程。 认知派的信息加工理论改变了行为主义不谈内部过程的做法,把研究的中心集中在认知活动的信息流程上,它看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加工和存储等,但是,信息加工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先在的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知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知活动才得以进行。即便它看到了已有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也基本不是把它看成是新、旧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只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比如加涅的学习模式就是这样,所以,与行为主义相一致,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有人称之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基本也是与客观主义传统相一致的,即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是完全由事物本身决定了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过程 就是把这种意义移到我们的头脑中。 而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斌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丰富的和独特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总之,尽管建构主义有不同倾向,但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其中有些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2.学习观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主动建构性。面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或新问题,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即需要付出高度心理努力的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动。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承担着学习的责任,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调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