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3 07:07:35 人气:1

    A+
热门评论

海洋分为哪几部分?

海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几个主要部分。有些人则把海洋分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一共7个大洋。七大洋这个称谓起源于中世纪阿拉伯的地理学家,他们只知道欧洲和亚洲地区的水体。 在大洋的边缘有半封闭的海和海湾,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罗的海、黑海、红海、北海、墨西哥湾和波斯弯。封闭在大陆之内的里海在较早的地质年代里原本是一个大洋的一部分。海湾一般被说成是洋或海的延伸。墨西哥湾却比许多海大。海峡是连接两个大的水域的狭窄的水道,例如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 洋、海、海湾、海峡总共覆盖地球表面的71%。其他已经知道的行星都不像地球这样有这么多水。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覆盖面积为335220000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它几乎占地球总面积的1/3。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中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总面积的4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57%。 大家知道,海洋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成。北美洲的很大部分在地球的历史上有过几个时期是被海洋覆盖着的。陆地上的石灰岩、沙岩和页岩多数是古代浅海海底的沉积物。在英格兰、德克萨斯和堪萨斯发现的白垩是海洋生物的壳在海底形成的。 海洋也影响气候。海水的热容量很大。它比陆地热得慢,也比陆地冷得慢。因此大陆的沿海地区比起内陆来夏季比较凉爽,冬季比较暖和。湾流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海洋还是风暴的诞生地,而风暴对全世界的气候都产生影响。

阅读全文

海洋可分为哪两部?

海洋地理基本知识按地貌形态与水文的特征,海洋可以分为海与洋两部分,海与洋连接处并无明显的界限,所以常统称为海洋。海洋不只是代表一个地区,还代表着一个空间,可以自上而下被划分为4个部分:表层水、水体、海床和底土,整个区域都是海洋资源的赋存环境。 (1)海洋的面积、深度和分布地球表面的面积大约为5.1×108千米2,海洋的面积为3.61×108千米2,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尽管海洋面积占的比例很大,但海水只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薄膜。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仅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1600,海洋的体积约为13.7×108千米3,相当于地球总体积的1/800。海水的总质量约为13.7×1017吨,占地球总水量的97.2%。 以赤道为标准,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北半球海洋占其地表总面积的60.7%,南半球海洋占其地表总面积的80.9%。 (2)海洋地理单元划分和特征海洋由洋、海、海湾和海峡等几部分组成,主要部分为洋,其余可视为附属部分。 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并具有独立的海流、潮汐、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体系,不受大陆影响的水域称为洋。大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3%,水色深,透明度大,盐度较高,表面盐度的平均值约为3.5%,年变化小。洋底的沉积物多为钙质、硅质软泥和红黏土。根据海岸线的轮廓等特征,全世界的大洋可以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4个部分,它们大约占据了海洋总面积的89%。 海: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水域称为海。海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8%,水色浅,透明度小,各海区具有各自的海流体系,海的潮波没有独立的系统,一般从大洋传来,但其涨落幅度比大洋明显。海的水深较浅,一般在2000~3000米,面积较小。海水温度受大陆影响大,随季节更替有显著的变化;盐度则易受大陆径流的影响;其透明度也较大洋低。海底沉积物多为陆生的砂、泥等。海底与海岸的形态,由于受到侵蚀与堆积的影响,变化较大。 根据海与洋的连接情况与一些地理标志的识别,人们又把深入大陆,或者位于大陆之间,有海峡连接毗邻海区的海域称为地中海;把位于大陆边缘,一面以大陆为界,另一面以半岛、岛屿或以群岛与大洋分开的海域叫做边缘海。 海湾和海峡:是海或洋的附属部分。海的一部分延伸入大陆,且其宽度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称为海湾,海湾的外部通常以入口处海角与海角之间的连线为界限。海湾中的海水性质一般与其相邻海洋的海水性质相近,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例如:我国杭州湾的钱塘江潮驰名世界,潮差一般可达6~8米,最大时可达到12米。海洋中相邻海区之间宽度较窄、深度较大的狭长条带称为海峡。海峡的主要特征是急流,尤其是潮流很大。海峡中的海流又常常上下或左右流向相反,底质则多为基岩或沙砾。 (3)海底形态近一个世纪来,由于技术的发展,海底的奥妙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从海岸向大洋方向,海底大致可以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单元。 ①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依据坡度和深度,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以及海沟和岛弧。 大陆架:从岸线到水深200米的区域,平均坡度很小,约0°4′~0°7′,称为大陆架,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大陆架宽度因地区而异,在海岸山脉外围,大陆架很窄,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在沿岸平原外围却非常宽阔,如亚洲北冰洋沿岸宽度可达1300千米。世界各地大陆架的平均宽度大约为75千米。多数情况下,大陆架只是海岸平原的陆地部分在水下的延伸。 大陆坡:陆架往下,坡度陡然增大,这个具有很大坡度的部分称为大陆坡。大陆坡平均坡度4°17′,水深范围为200~2500米。大陆坡呈带状环绕在大洋底周围,宽度从十几公里到数百公里不等。 大陆基:在大陆坡基部常有大面积的、平坦的、由陆源物质经过浊流和滑塌作用堆积成的沉积裾,称为大陆基(又称大陆隆、大陆裙)。大陆基坡度一般仅有1/100~1/700,平均深度3700米。 海沟和岛弧:有些地区,陆坡下面并不存在大陆基,取代它的是海沟或海沟——岛弧体系。海沟是深海海底的长而窄的陷落带,由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而成。全世界有20多条海沟,多数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北部和西部的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无论单独或连起来看都呈弧形,又称为岛弧。有些地区,海沟紧接着大陆坡的底部分布,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海沟沿着大陆坡上的岛弧分布。海沟与岛弧的位置关系,既有海沟在岛弧外侧的情况,也存在海沟在岛弧内侧的情况。 整个大陆边缘除大陆基外,其基底性质均与大陆地壳一样,下面是较厚的硅铝层,这与大洋盆地缺失硅铝层有明显区别,显示大陆边缘属于大陆的自然延伸。 ②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位于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之间,坡度平缓,地形平坦广阔,但也分布着许多次一级的海底形态,如海岭、海山、深海谷、断裂带和海槽等。大洋盆地平均深度4877米,它的倾斜度在0°20′~0°40′左右。沉积物主要是大洋性软泥,如硅藻、放射虫和有孔虫软泥等,和大陆架、大陆坡有显著不同。 ③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大洋底的山脉或隆起部分,与一般海岭不同的是,大洋中脊起自北冰洋,蜿蜒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洋底,像一条绵绵不断的海底山脉,总长7万多公里,它突出海底的高度达2000~4000米,宽度在数百公里以上,占海洋总面积的32.7%。 海洋资源的分布不同大类的海洋资源,在海洋中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海水与水化学资源分布于整个海洋的海水水体中。海洋生物资源也分布于整个海洋的海床和海水水体,但以大陆架的海床和海水水体为主。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滨岸砂矿分布于大陆架的滨岸地带,结核、结壳及热液硫化物等矿床分布于大洋海底。海洋油气资源分布于大陆架。海洋能资源分布于整个海洋的海水水体中。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分布于海洋海水表层、整个海洋的海水水体及海底底床附近。 海洋资源的性质及其所处环境特点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有其特殊的性质。 (1)海洋资源的公有性自古以来,海洋通常属于国家所有,或属于各国共有,这与陆地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家管辖海域内的自然资源通常属于国家所有,这是公有性的一个方面;海洋资源公有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则体现为国际性。国际水域的资源属于全人类所有,这在国际海洋法中有明确规定。因此,近年来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勘探和开发,经常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直至成立协调各国利益的国际海洋开发组织。此外,在开发活动中,以海洋资源问题为中心的国际争端也长年不休。 (2)水介质的流动性和连续性海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向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移动的。溶解于海水的矿物随海水的流动而发生位移,污染物也经常随着海水的流动在大范围内移动和扩散,部分鱼类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也具有洄游的习性,这些海洋资源的流动使人们难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明确而有效的占有和划分。世界海洋是连成一个整体的,鱼类的洄游无视人类的森严疆界四处闯荡,这样就给人类的开发带来一个在不同国家间利益和养护责任的分配问题;污染物的扩散和移动则可能会和给其他地区造成损失,甚至引起国际问题,这些都给海洋资源开发带来了困难。 (3)水介质的立体性海水作为一种介质具有三维的特性,因此海洋资源的分布也具有三维特性。海洋资源立体分布于海洋范围内,与陆地相比,这个特点非常明显。例如海水中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分布于平均深度在100米左右的水深区域范围内,而陆上森林的平均高度仅有10米左右;生活在海水中的各种生物、海底矿物以及海滨风光,这些资源也呈立体状分布于海洋地理范围内,往往可以由不同的部门同时利用;另外,污染物质的扩散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立体状。海水的立体性,使得各国难以建立固定设施来明确所属海洋资源的范围。 (4)海洋资源赋存环境的复杂性海洋中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陆地要大,各种生产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制约。例如风浪、盐分的腐蚀以及海洋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得海洋开发不仅艰巨性大、技术要求高,风险也很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