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应试教育所占比重最重要的一个学科。
孩子从小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打好数学基础对于将来的学习和个人职业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发现,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并不是那么高涨,甚至在一些孩子心中,数学成为了他们讨厌的课程之一。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对数学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呢?主要是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并且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简而言之就是非常烧脑,学好数学并不简单。
1、“做数学题实在太麻烦了,过程复杂,总是想不清楚。”
这是现在很多同学共有的一个感受,数学题过程复杂,解题麻烦,有时候勉强做出一个答案,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就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疲劳和厌倦的消极感受。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同学对知识点和公式的掌握不够熟练。比如在做函数题的时候,很多同学往往要先花一段时间回忆公式是什么,再接着做题。做题过程中,遇到新的公式,再打断思路去回忆。这种情况让解题过程变得断断续续,原本简单的思路变得复杂了许多。还有的同学可能公式本身也没有记忆准确,因此得出的数据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打击同学们的做题信心。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是同学们一定要在做题前,打好理论基础,记熟正确的公式,不要浪费做题的时间来回忆公式。同时,做题时,把关键的步骤分开,不要跳步骤,老老实实地按顺序解题,这样也方便答案出错后的检查。像这样,在做提前就已经把回忆公式思考的工作先做好,就可以减轻同学们在答题中的压力,增加答题的信心了!
2、“有时候明明知道用什么方法,但是一个粗心失误,答案错了,也会失分。”
因为粗心导致同学们考试失分,也是很多同学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的一个关键原因。同学们粗心也分为好几种类型。有些孩子脑子非常灵活,题目还没看完就已经落笔,等写得差不多了才发现题目问的不是自己答的。还有些孩子看完了题目,可是不清楚题目中的条件到底是在说什么,就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来答题,也有的孩子审题是审对了,但是一个计算失误,答案也是错的。
这几种粗心的类型,都是有其原因的。有的是觉得题目比较难,压力大,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有的是觉得自己这道题会答,便不上心了。这两种心态不是没有克服的方法。对于前者,建议同学们不要把写出正确答案作为自己的压力,数学卷子上的题目很多都是分布给分的,同学们只要记住尽自己的全力把知道步骤一步步写下来。一下子想不起来,可以先做后面会的题目,再回过来做前面的。对于后者,建议等同学们完成所有题目后,再把前面的题目用另外一种方法解一边,看看两次得出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3、“有时候在试卷上,一看到复杂的图形,顿时就没有做题的信心了。”
数学几何题中层层叠叠的图形、线段和密密麻麻的数据,也是同学们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的一大原因。在这里想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几何其实没有同学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在复杂的图形也是由最基本的线段或其他基本图形组成的。拿到几何题,千万不要手忙脚乱,先分析其组成部分,把各个部分及其特征都想明白了以后,结合数据在草稿纸上演算一遍。如果一种方法不能够解答,就换一种思路,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图形的组成。其实不仅仅是几何,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学题,同学们遇到答题上的障碍,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是不是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相信等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题目,一定会对今后学习数学更有兴趣和信心!
如何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讲故事而不必引经据典
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较差。如果急于给他们引经据典做理论上的深奥阐释,那么他们不仅会因难于理解而对科学少了几分亲近,而且会产生这样的误解:科学只是储存在大人脑中的无数现成答案而已。显然,这对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有弊无利。
不要随问随答
在孩子问完问题后,家长通常只等待1分钟就急于作答。专家则建议:不妨等待3分钟以上—————这样,孩子们才有可能较完整、较逻辑、较有创造力地作出反应。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家长还可给孩子更多时间思考,并提出几个问题作启发。即使孩子答错了,也要多作鼓励,并指明错处。
经常去博物馆
博物馆是引导孩子走进科学世界的最好课堂。不妨启发孩子在参观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之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