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的起源_百度知道
天文的起源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天文的起源天文大约起源于什么时候
1光年(ly)的定义是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1天文单位(AU)定义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间距。 1秒差距(pc)定义是以1天文单位的长度为基线,垂直方向上视角为1角秒的位置对应的距离。 数值对应:1pc=3.26ly=206265AU=30.8568km 引入某种单位都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对于天文学这种大尺度科学,如果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单位根本不方便研究。尤其是天体间距,如果还用公里为单位,那么数值会相当大,动不动就是几万亿,不方便理解与研究。 天文学中选择以上三个长度单位也是为了研究的方便。 如果研究太阳系内天体(月球除外),一般是以天文单位(AU)为单位,整个太阳系尺度就在100AU数量级上,所以研究行星距离等问题,用AU为单位数值大小刚好合适。 然后天文学上常用三角视差法来测量太阳系外的恒星,秒差距的定义正是来源于这种测量方法,所以涉及到天体测量时,使用秒差距这个单位就特别方便。 另外,光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看到的天体并不是天体现在的情况,而是过去发出的光(比如我们看到的天狼星是8.7年前的天狼星,天狼星距离地球正是8.7ly),如果涉及到时间或传播的问题,那么使用光年这个单位就很方便。